《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理论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3.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掌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熟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辩证本性。
5.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
6.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原理。了解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
8.掌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四)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48,3学分。其中1学分16学时为实践课时,2学分32学时为理论课学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安排的课程讲授学时为32课时,1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时主要采取与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团和校外实践教学联系协作进行。
(五)课程编号
TB16000402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
1、课堂授课。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专题讨论课。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3、布置课后阅读书目及作业。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实践课。注重形式创新,开展多样化的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结合,提高实践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32学时)
第一讲 导论(2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学为主)
重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学时)
一、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
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夏的基石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重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1学时)
一、运动的含义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三、(相对)静止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四、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五、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重难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1学时)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方法论意义
重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上)(2学时)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三、方法论意义
重难点:
1、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3学时)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方法论意义
重难点:
1、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在事物中的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下)(2学时)
一、量变质变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重难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八讲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学时)
一、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基本类型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重难点:
1、实践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上)(2学时)
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难点:
1、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十讲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下)(2学时)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和谬误
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难点: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十一讲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1学时)
一、价值及其特性(自学为主)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自学为主)
三、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五、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十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2学时)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十三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 )(1学时)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比较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难点: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第十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下)(1学时)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重难点: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十五讲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2学时)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十六讲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 学时)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十七讲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2 学时)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二、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三、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十八讲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 学时)
一、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
(二)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
3.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4.《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63.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执笔人:周琳)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 邮政编码:432000 邮箱:xgumksxy@163.com 电话:0712-2345496
万博登录客户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All Rights Reserved.